“文化+”何以赋能温州传统产业-全球最新
来源:温州日报     时间:2023-06-28 10:16:51

深圳文博会上,温州企业展示的文创产品。陈佩蕾摄

温州脚步,世界节奏。


(相关资料图)

中国鞋都(温州)2023踢踏舞邀请赛暨国际踢踏舞之夜于近日精彩上演。穿着温州鞋,让生活成为艺术,上演鞋与舞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今年以来,为助力温州建设世界级鞋业产业集群,推动“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迈进,温州创新推出了包括踢踏舞邀请赛在内的鞋文化周“1+6+N”系列活动,在掀起“鞋与舞”旋风的同时,也促使温州的传统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能为传统产业插上“文化翅膀”?

文化味不能被商业味冲淡

温州素来被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也被认为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中国鞋都”“中国纽扣之都”等一系列金名片不仅让温州声名远扬,更见证了鞋革、纽扣等温州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之路。

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是温州的五大特色优势制造业。以鞋业为例,1987年,杭州武林门的一把大火,烧出了“温州鞋”这一诚信品牌。

三十多年来,温州鞋等传统产业尽管已经摘掉了“假冒劣质”的帽子,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同质化产品泛滥、行业加速“内卷”等多重问题,不仅让这些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面临重重挑战,更让原本就不宽阔的行业赛道变得更加拥挤。

一些人还会有这样的感受:流水线式的生产,让“温州制造”商业味浓,但文化味淡,更缺乏地域特色与创意加持。

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温州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化不能只存在于书斋里、画室里,不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文化产业也不能停留在把文化产品简单产业化的层面。

然而,就像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远不止字面意思那么简单。

对于大多数传统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能否深挖“文化+”,几乎决定了企业能否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此背景下,打通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通道,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一个选择。

传统产业筑起文化转型之路

事实上,探寻传统产业“迎风而起”的文化转型之路,温州已经走了很久。过去,有关业界人士讲起“文化促转型”,总能举出大量企业基于特定的文化元素,设计并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的案例。  

比如,就在本月落幕的深圳文博会“温州版权”展区上,国内最大的文化礼品研发生产商之一、浙江艾叶文化艺术品股份有限公司就展示了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高端丝绸复刻古字画、瓷器、玉器等一系列艺术衍生品。

而今,由温州鞋这一传统产业衍生而来的“鞋文化周”,似乎又给温州的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那么,传统产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其一,要留得住“人间烟火气”。文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关键。唯有给传统产业贴上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鲜明标签,才能牢牢守住历史文脉底蕴。如2022年的温州文博会上,瓯人艺术馆创作的一批瓯瓷艺术品,就创新呈现了啃麦饼、画纸伞、听唱词等温州民间的风土人情,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其二,还需要“年轻化的表达”。文化能否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文化是否能得以转化和创新、传承。比如,东莞潮玩为什么会出圈?当前,各路产品跨界联名、“万物皆可盲”的潮玩文化,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潮流新风尚。东莞将传统玩具转型为原创潮玩,正是顺应了“Z时代”的消费潮流,目前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潮玩由东莞生产制造。

其三,不妨来点跨界的大胆突破。比如,本届中国鞋都(温州)鞋类交易会已经是成功举办十三届的品牌展会,此次探索跨界融合了踢踏舞赛事活动,将踢踏舞这一国际化舞蹈元素与温州城市文化、传统非遗、鞋品牌文化进行融合展示,以踢踏舞节奏舞出温州城市脉动,表达“温州脚步 世界节奏”的主旨思想。

敏锐捕捉“风口”打造新优势

如何让传统产业进一步站稳风口,传统产业与文化又该如何相融共生,不断实现深度融合?业界人士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除了站上风口,还要长出翅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在这句广受追捧的互联网行业名言背后,还有一句话——“找到风口,长出一双小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对温州而言,传统产业要想彻底“脱胎换骨”,找准赛道是关键,重新审视并自我定位,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再造,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培育新动能,才能打造新优势。而今,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看到,温州“老字号”正乘着国潮热的东风,努力焕新亮相。比如,联名全球知名IP、全球知名设计师和国潮类IP,赋予瓯海眼镜产业新的品牌内涵;原创设计、联名限定、融入城市元素开发产品等,龙港的包装印刷产业正迎风而起……实践证明,要做好传统产业的转型文章,归根结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与赋能。

要传承下来,更要切切实实地用起来。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全力保护、大力传承与发展文化,才能让传统产业搭上文化快车“迎风而起”,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对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将有差异化、辨识度的文化内涵转化为优质产品,助力其在产业中落地生根,实现“文化铸魂、产业培基”。

原标题:“文化+”何以赋能温州传统产业

记者:陈佩蕾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