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聚看点】现代农民为何都不愿种地?贾平凹一语成谶,原因很现实
来源:千里草人     时间:2023-03-10 13:42:51

同一个世界中人与人的区别是十分大的,清末后期由于国家的腐败,国库早已亏空,可慈禧仍然如往常过着奢靡的生活,而底层百姓连温饱也无法满足的日子,慈禧不知人间苦楚,也从不关心百姓的生活。人与人的差别是巨大的。


【资料图】

现代的主流方向早已不同往日,“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出自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讽刺现实中娱乐至上的现象。中国过去是重农抑商,可现代在农村能见到一大片荒芜的田地,现代人很少回家种田,现在的农民们为什么都不愿意回家种地?贾平凹一语成谶,原因十分的现实。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在土地变革制度上修改许多,这才让农民真正地拥有自己的土地,也拥有自己的未来。土地对于那时的农民而言是生命,是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早年有许多歌颂土地的诗人,如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说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土地不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荒芜的土地越来越多。

除开大规模种地产业,是企业化的科学种地,普通农户靠种地是很难维持生活的,家中的孩子念书住宿,老人生病住院等花费,单单依靠土地是根本无法生活下去。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舍弃家乡的那一亩三分地,选择外出打工,城市的工资远远高于种地的收入,农民工在工地上的收入让他们完全的遗忘家乡的农田。

可正由于外出打工农民人数的增加,随之而来诞生许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这些社会性问题,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不在,只留下年过七旬的老人和牙牙学语的小孩看家,家中的经济没有以前紧张,可是陪伴与关爱也在一点点的变少。土地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那些被视为瑰宝的泥土,现在只是恼人的一片荒地。

中国的农业并没有和工业一同的进步,其先进和自动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而一般家庭是无法做成大规模的农业,这也是他们无法依靠农业养活家庭的根本原因。种植农产品再到农产品成熟,这中间需要一个过程,那这中间的收入从何而来,没有农作物卖钱,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人们更多的向往外面的世界能给自己带来财富,都不愿意留在家中,做着收入低微的农活。

贾平凹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学课本中,他也是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孩子,他的作品也带着农村的淳朴气息。贾平凹他明白农民的困境,随着他的身份的变化,资历的变化,他能够为中国农民发声。他说过,人要是只依靠着土地,又能获得多少的财富,即使有上千石粮食,那这些粮食又能换来什么,社会早就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现在的时代人们不再追去温饱,而更多的是精神富足。

而且他还提到县里的清风街,它原本是富庶之地,靠着粮食赚钱,但现在已经没落,由于粮食的价格越来越低,而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过高,根本无法再从粮食中谋得什么利益。而也是由于这个,人们不愿再花过多精力去种地,收入与付出并不成正比。

中国的农业在进行新的改革,那些山野间被浪费的土地,看起来也让人有些可惜。土地若是加以好好利用,减弱其投入成本,加大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及化肥成本,在现有的粮食的价格上还是有利可图。不过理想化建设完成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过往在农田中辛勤劳作的农民们,现在很多都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他们依然是那群朴实而简单的劳动人民,他们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结语:

在社会大背景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只能在诗中存在,可生活中并不适合如此。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若是只靠种地,那也许就只能在乡野田地生活。种地早已不是现代人的首要选择,反倒更多是老年人养老的生活依靠。世界一直在变化,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参考资料:

《平凡的世界》

《归园田居》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